日军第3师团从南漳继续南下股票配资平台官网入口,8日占领远安县,一周时间,推进了100多公里。
另一路日军第39师团也在宜城以北的王集、小河镇一带横渡汉水。与孙震第41军经过3天3夜的激战,于6月3日9时45分,占领了宜城。
随后,日军继续西进,同第33集团军第56师苦战数日,在6日傍晚,占领了荆门。
此时,蒋介石、李宗仁等人都大吃了一惊。他们当时都没有判断日军有可能会进攻宜昌,所以,慢了一拍。
日军突破襄河防线,襄西告急。
图片
栆宜会战中,日军渡河时架设的浮桥 图片来自网络
军委会于日军渡河的当天,即 6 月 1日上午9时,拟定出《襄河西岸作战紧急部署方案》,立即采取一些应急措施,急急忙忙调整兵力,以应付战局的突然逆转。
当天下午3时半,军委会举行紧急会议,专门讨论襄西作战紧急处置办法。
会议由委员长蒋介石主持,与会人员有:参谋总长何应钦、军令部长徐永昌、政治部长陈诚、后方勤务部长俞飞鹏、侍从室第一处主任张治中、军委会办公厅代主任商震、代次长刘斐、总顾问福尔根等人,会议针对敌情变化和各部守军所处的位置,议决应急措施和调整兵力部署如下:
(一)令第41军(孙震部)死守襄、樊,待第30军(孙连仲部)之到达,应予重赏,如放弃襄、樊,应法办。
(二)令第75军(周嵒部)进守南漳。
(三)令肖之楚军以一小部留守汉水右岸原阵地(第41师、32师、44师、55师之各一部),其余撤守十里铺南北之第二线阵地,并控制有力预备队于左翼后(荆门、远安中间地区)。
(四)第76师、11师、无名师均守备董市、当阳主阵地。
(五)令李及兰第92军经大洪山,归还江防军序列。如渡襄河困难,即协同王缵绪集团,以大洪山为根据地,袭敌后方。
(六)汤恩伯指挥第31集团军及第92军,由北向南攻击襄花路之敌,如敌主力渡过襄河时,应进出大洪山,攻敌之背后。
(七)孙连仲指挥第30、41军、84军、75军,先固守襄、樊、南漳,尔后由北向南击,牵制敌人由宜城南下。
(八)第五战区分为左、右两兵团。左兵团辖孙连仲、孙震、汤恩伯、刘汝明各部,兵团长由李长官兼任,右兵团辖冯治安、王缵绪及江防军各部,兵团长派陈部长诚兼任。
(九)黄总司令琪翔,暂调长官部襄助。
(十)第103师调常德,第5师调宜都方面,归还新编第11军(郑洞国部)建制。
(十一)襄河两岸应尽量掘开堤防,构成泛滥,由郭司令负责实施具报。
会议结束之后,蒋介石立即打电报给李宗仁、孙连仲、汤恩伯、郭忏,抄送陈诚,并根据军委会会议精神,发布了作战命令。
除重申会议决定的措施和部署外,还增加一项新的内容,即令驻重庆的第18军第199师立即以轮船输送,推进到秭归,巩固江防军侧后方,归郭忏指挥。
随后,北面的中国军队主力立即向西猛扑。不过,日军早有预计,他们留下一部兵力殿后阻击。
以北上后回防的江防军第94军为例,第185师和121师虽然距离日军仅有2日的路程,但是,就是难以追上。一路上,他们遭遇日军阻击分队的层层阻截,虽然日军数量不多,但坚守一地死不撤退,中国军队只得尽量绕过,实在绕不过的只好硬啃。
江防军虽然是中央军精锐,但是全军根本没有什么山炮野炮,只有一些迫击炮,无法攻坚,所以,需要花费很多时间,才能击溃日军的阻击。
回防的第75军也是一样,该军战斗力比较强悍,所部第6、13师和骑兵第4师追上了日军后卫部队和一部分辎重部队,将这些日军杀的一塌糊涂。丢下的尸体长期没有人掩埋,直到一个月以后,仍然臭气熏天,当地乡民绕道而行。
图片
栆宜会战中,正在向宜昌推进的日军骑兵 图片来自网络
但是,日军主力根本不管后卫死活,只是一味南下,这样一来,中国军队始终被日军甩在身后。
军委会所采取的应急措施中,最主要的一项是调派时任军委会政治部长的陈诚上阵,由陈诚兼任右兵团兵团长。
此时,枣宜会战的重心已经西移,中国守军以保卫宜昌为中心的襄西防御战,战场处在右兵团防区,参战部队主要是右兵团,左兵团则主要是配合作战。
由李宗仁兼左兵团兵团长,由陈诚兼右兵团兵团长,这既是统帅部对枣宜会战第二阶段战事的重视,也是让陈诚承担重任,独当一面,全面负责襄西战斗,以求挽救极其险恶的战局。
枣宜会战,中国军队本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统一指挥,现在,虽然名义上各部仍归李宗仁指挥,但划分两个兵团,由李宗仁亲自兼一个兵团长,调一位级别上并不逊于李、又是蒋介石亲信,且在统帅部供职参与军机大事的政治部长陈诚兼另一个兵团长,而且,是承担主要任务的兵团长。
这可以或多或少看出,重庆对李宗仁指挥的第一阶段作战,并不十分满意,而且,战事重心已转移到宜昌方面,李宗仁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却在老河口的石花街,指挥宜昌地区作战,确实鞭长莫及,很不灵便,有必要在宜昌地区另设一个高级别的指挥部,就近指挥各部作战。
陈诚奉命上阵,确属临危受命,自己也以受命于危难之中自居,凭他的资历、级别和个性,是绝非俯首听命于李长官的。
李宗仁想驾驭陈诚,确实不太容易,李自己也知道这一点,没有对陈过多地指指点点。
于是,陈诚保持着与统帅部、与蒋介石的直接热线联系,当仁不让地承担起统筹指挥襄西战斗之重任。
当然,这项任务决不轻松,极其艰巨,极其困难,说他临危受命,并不过分。
6月2日,陈诚抵达万县,他根据所得到的敌情报告,对右翼兵团之作战进行了部署:
“右兵团以确保宜昌,击破渡河西犯敌人之目的,应以沿襄河各守备兵团,利用既设阵地,逐次消耗敌军,另以有力兵团于襄河东岸攻击敌侧背,同时于当阳及其迤北地区控置至少一军之兵力,相机击破过河之敌。”
与此同时,统帅部向宜昌方面调派援兵,以增加中国守军的作战力量。调第九战区郑洞国的新编第11军(辖第5师、荣誉第1师、新编第33师)急速北上,加强宜昌江对岸的江防和宜昌防务。彭善的第十八军(欠第11师、辖第18师和第199师)正由重庆驰援宜昌防务。
随后,陈诚在4日赶到宜昌,但是,一切都晚了,这就像下棋,有时候,你在最初三步棋中一步走错,慢了一拍,整盘棋就往往很难扭转,被别人牵着鼻子走。
当天,日军第13师团为了策应第3第39师团的进攻,从最南面的从旧口、沙洋镇一带强渡汉水。
正要北上增援的江防军26军,和仓促赶到的94军各一部,只得停止前进,转而应战第13师团。
13师团是日军甲种师团,满员兵力3万人,而第26军、94军在这一线防御部队仅有1万人。
经过数日苦战,第13师团一举击破江防军的防线,也渡过汉水。随即,向中国军队侧翼包抄,此时,我军各部兵力有限,为了防止被日军切断后路合围,只得放弃阵地,向西面做总退却,防守第二道防线。
襄西告急,宜昌危在旦夕!
宜昌位于三峡东口之北岸,号称川鄂咽喉,战略地位十分重要。西去 5公里余为南津关,扼西陵峡入口,自此以西,南北两岸均为崎岖绵延的崇山峻岭,江面狭窄,易守难攻,是拱卫四川、拱卫陪都重庆的天然屏障。
如果长江三峡出口宜昌不守,日军既可利用宜昌封住三峡出口、封锁四川,又可利用这一川鄂咽喉的重要位置而窥伺重庆,威胁陪都的安全。
而且,自武汉失陷之后,宜昌的水陆交通枢纽地位更为突出,由水路川江下行,经宜昌去长沙以达东南各省,由陆路北上去襄樊,以达豫陕,是第一战区、第五战区与第九战区、第三战区联系的重要中转站,也是上述战区后勤补给的交通枢纽。
图片
宜昌江边民居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
因此,宜昌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,万一宜昌不守,必将影响到全局。
6月5日,陈诚根据敌我双方情况作出具体御敌部署,电告蒋介石,其电文如下:
即到。重庆委员长蒋:
粉密。极机密。
(一)敌情:泗港、多宝湾、沙洋、旧口各附近,自昨夜 3时起,敌企图强渡襄河,刻与我守军激战中,又由宜城、武安堰方面动作之敌,其先头已进至转斗湾、胡家集及刘侯集南侧各附近,正与我第33集团激战中。
(二)本兵团部署如下:本兵团以确保宜昌,并相机歼灭已渡河之敌之目的,以一部利用襄河及既设阵地,逐次消耗敌军,最后固守董市、当阳、远安一带主阵地,同时以有力部队,滞阻由宜城、武安堰方面南下之敌,以主力保持于当阳、远安间地区,相机求敌而歼灭之。
(三)江防军司令部郭忏指挥第2军(77师、无名师)、第26军(32师、41师、44师,附11师)、第55师、第128师、新11军(第5师、荣1师、新33师)及要塞特等部队,应仍依既定部署,以一部守备襄河西岸,拒止敌之渡河,另以一部守备十里铺南北之第二线阵地,逐次消耗敌军,尔后依情况,转移于董市、当阳间主阵地而固守之。
其第2军应控置于当阳以北地区,策应各军作战,待敌深入,与第33集团军协同,转取攻击侧击深入之敌。第11军以荣1师担任公安松河间江防,第5师到达后,担任杨林寺、宜都间守备,新33师应担任宜昌直接守备。
(四)第33集团总司令冯治安仍指挥第55军、77军、59军等部,除以一部守备河防外,应以主力于乐乡关、仙居一带以北地区,拒止由宜城、武安堰方面南下之敌,尔后依情况向荆门、仙居之线转移,构成对东北正面,相机协同江防军转取攻势,击破突进之敌。
(五)第29集团军应与汤集团联络,向钟祥方面之敌攻击,切断京钟路之联络。
(六)第94军仍暂归汤总司令指挥,跟踪追蹑,相机在宜城附近渡河,求敌之侧背而攻击之。
(七)第199师即开宜昌以北之两河口以北地区集结,暂归职直辖。
(八)作战地境:第九战区与江防军间同前;江防军与第33集团军间为洋坪、观音寺,掇刀石、李家集、马良集(不含)、下洋港、义和集相连之线,线上属第33集团军。
又,第33集团军与左兵团间为歇马河、江右堰、武安堰、小河、方家集相连之线,线上属第33集团军。
(九)各部队阵地转移及尔后转取攻势,均须候令行动,并应随时密切联络。
谨电鉴核。职陈诚。微(5 日)未(14时许)战,印。(宜昌)
接到陈诚的来电后,蒋介石对陈诚的作战部署表示满意,并决心要在宜昌地区狠狠地打击深入的敌军,争取包围歼灭挺进到宜昌地区的日军。
图片
陈诚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
实际上,在尚未接到陈诚的电报之前,蒋介石就已给李宗仁、陈诚、孙连仲联名打了电报,内容如下:
“敌军此次渡过襄河,进攻荆、宜,我正面部队充足(过于乐观),且阵地坚强,必可予敌以致命打击,望仿鲁(孙连仲)兄速督所部,向南挺进,击敌侧背,完成此次包围大歼灭战。如敌已占宜城,则我军只用一部监视,主力仍一意向南挺进。成败胜负,全在此举。望激励所部,努力奋勉,达成使命勿误。”
从蒋介石的训令和陈诚的作战计划看,他们对战局仍抱乐观态度,不仅要确保宜昌,而且还试图前堵后追,把渡过襄河西犯的日军围歼于宜昌地区。
但是,要落实作战计划,不仅需要把握住战机,更需要参战各部积极用命,努力作战。
宜昌附近属丘陵地带,易攻难守;中国守军江防军主力北调襄樊地区,正面阻敌兵力不足;且防御工事全部正面向东,未估计敌军会从北面进攻,因此,现有阵地存在先天漏洞;
而中国军队北线、东线左翼兵团连日作战,大部都处于疲惫状态,追击敌军的推进速度不可能很快,协助右翼兵团围歼敌军的攻击力不强。
因此,对于这些不利因素和潜藏的危机,应当要有足够的、清醒的认识,尽管较为乐观的估计战场形势和制定较高目标的作战计划,有激励部队积极作战的用意,但是,过于乐观、不切实际的计划,将会导致更大的失败。
此时,宜昌一线的中国军队兵力稀少,肯定不足以抵抗日军第3、13和39这三个师团7万大军的冲击。
李宗仁败中求胜,命令北线的中国军队主力一部立即尾追渡过汉水的日军猛击,攻击他们已经占领的城市,迫使日军回头。
同时,出兵猛攻刚从咸宁调过来,留守随枣一带的日军第40师团,试图将其合围歼灭,迫使日军进攻宜昌部队转向。
没想到,此次日军的目的就是宜昌,所以,根本没有理会。为了集中优势兵力占领宜昌,日军连续放弃已经占领的城市,只是留下少许部队殿后,阻止中国军队增援,更不管40师团的死活。
所以,此次日军推进非常迅速,而且进攻兵力非常强大,攻势锐利,很快又突破了国军第二道防线。
前面已经说过,8日,日军第3师团占领了远安;第39师团到达了远安东南的当阳附近;第13师团的主力也到达了当阳东南的河溶,其一部与池田第11旅团,于8日14时占领江陵,15时占领沙市。
在陈诚制订右兵团作战计划、进行襄西战场作战部署的同时,李宗仁也拟定出左兵团作战计划:
(一)第2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,指挥第30军、75军、84军、41军,以主力展开于南漳、茨河(谷城县境内、汉水西岸)一线,以一部从汉水东岸渡河,配合阻击汉水西岸之敌,并牵制日军南下。
(二)第31集团军总司令汤恩伯,指挥第92军、94军、45军及鲍刚游击队,各以一部在枣阳以北及桐柏附近,与敌保持接触,主动以果敢行动,越过襄花公路,进至大洪山地区,攻击敌之背后。
但94军应相机由大洪山地区,归还江防军建制。
(三)第68军军长刘汝明,指挥所属及各游击队,固守小林店(湖北随县境内西北)至长台关(河南信阳以北约 20公里平汉铁路车站)一线,监视信阳之敌,掩护汤恩伯第31集团军之左侧背。
(四)作战分界线:
第2集团军与第31集团军之间为新野、程家河(樊城东北唐河东岸)沿唐河入汉水之线,线上各点属第31集团军。
第68军与第31集团军之间为泌阳、吴城(桐柏县境内)杨柳河一线,线上属第31集团军。
(五)第11集团军(预备集团军)总司令黄琪翔,指挥第39军为第31集团军之预备队,位于光化附近。
(六)兵站总监部及交通处,应按以上部署,安排补给、卫生、交通通信保障。
就在进入襄西的日军,发动对宜昌地区攻击的同时,在襄东地区的日第40师团也积极行动,对西进日军给予策应和配合。
当时,为加强枣宜战场的兵力,第11军司令官园部和一郎把驻咸宁地区的天谷直次郎第40师团调赴鄂北,担任随县至枣阳的沿途守备,为策应西路敌军渡河作战,该敌极力维护随枣间的交通运输。
当日军第3、第39、第13师团先后渡过襄河之后,开始会攻宜昌,襄西地区的北路日军,为了加快推进速度,采取“黑瞎子掰苞米”式的战法,占领一座城市和要地,随即放弃,瞄准宜昌继续全速前进。
这样一来,不仅襄河以东的北部地区,即枣阳、唐河一带的日军全部撤走或转进襄西,襄河以西地区的北部,即襄阳地区也已没有日军,敌第40师团留在随枣间维护交通已无意义,况且,此时他们也遭到中国军队的不断攻击。
因此,园部和一郎令第40师团由枣阳后撤,在随县附近集结,然后南下在大洪山地区寻找中国守军作战,以牵制中国守军不能向襄西调动,使在襄西集结的日军得以全力进攻宜昌。
日军第40师团奉命后,于 6 月 5日在随县附近集结,准备南下,但该敌的动向被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侦知,李宗仁立即调兵遣将,要把该敌消灭在大洪山区。
6月6日股票配资平台官网入口,第40师团由随县西进,进入大洪山区后,立即遇到王绪赞第29集团军的强有力抵抗。
6月 8日,李宗仁令第31集团军第13军张雪中部由防地南阳附近立即南下,进抵随县附近,尾追该敌;
此前尾追敌第13师团的莫树杰第84军回头,由钟祥附近向东北方向挺进,截击敌第40师团;
在大洪山区的王缵绪第29集团军发起主动攻击。
各部奉命立即行动,对由随县南窜的日军第40师团采取大包围之势。
早在3个月前的1940年3月初,王缵绪率领第29集团军就已推进鄂中京钟公路大洪山,执行该区重要的攻防作战。
这时,日军又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:他们北犯襄阳、双沟,西犯随县、枣阳,严重地威胁到第29集团军总部驻地(张家集一带)。
王缵绪率主力部队采取硬碰硬的打法,向日军实施反出击,在王家店、彭家岭、张家集一带,与日军进行了一场极为惨烈的战斗。
至当月7日晨,日军终于不支,退守下大洪山西北要隘,王缵绪亲自率军向日军阵地猛烈攻击,断敌归路,一举毙伤日军5000余人,缴获大批日军战马。
随后,日军不断增援,死力反扑,王缵绪率部与敌激战8日之久,敌人始终未能突破我军防线。
不久,日军兵分三路再次向第29集团军驻守阵地进犯。一路日军从钟祥由北南下,先向我军防守的三乐河、长寿店、跑马寨猛攻;另一路日军骑兵千余人马和便衣队七八百人从长寿店北上袭击;第三路日军由牌坊河、张家集向东突击;企图对我军进行合围。
王缵绪发现情况后,命令前方将士暂退,将一路日军诱到峡谷中,集中主力进攻,杀得日军遗尸数千。另两路敌人见状,立即仓皇溃逃。
因指挥作战有功,王缵绪被国民政府晋升为陆军上将。日军久攻不下,遂改变战术,在第29集团军南面以精锐骑兵自钟祥沿襄河北窜,攻入枣阳,北路则自信阳西进,攻陷桐柏、唐河,拟与南路会师枣阳,形成对桐柏、大洪山一带地区的我军实施包抄。
王缵绪当即指挥第29集团军发起反攻,激战三天三夜,克复枣阳,迫使日军退却至随县。
这时,由于我军没有重武器,无法攻坚,于是暂缓了攻击。此役相继在大洪山一带激战经旬,共大小作战20余次。
6月6日,日军进入大洪山腹地后,第29集团军兵分两路,王缵绪率领一部正面抵抗日军,命令其子王泽濬率第44军,绕至日军身后,猛击日军尾部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兴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