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前33年,汉元帝刘奭去世,汉成帝刘骜继位十大证券公司的排名,民众期待新帝能带来改革与清明。汉成帝登基后,确实做了一件大事:他处理了汉朝最大的贪官——宦官石显。
石显的结局有些戏剧性。石显在汉元帝时期备受宠信,几乎每件大事都要听他的意见。由于石显的权力越来越大,他开始通过迫害政敌来巩固自己的地位。许多朝廷重臣因石显的打压被迫退出,有些甚至死于非命,其中就包括汉元帝的老师萧望之。由于汉元帝宠信石显,石显几乎可以肆无忌惮地在朝堂上横行,直到汉元帝去世。
当汉成帝继位后,他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解决石显这个祸害。然而,要动石显并不容易,毕竟他手握重权。幸运的是,匡衡——与石显关系密切的丞相——首先向汉成帝弹劾石显。匡衡列举了石显的种种罪行,证据确凿,汉成帝决定将石显降职为庶民,发配回原籍。石显在匡衡的背叛下,终于失去了权力,并且死于非命。
展开剩余79%匡衡之所以弹劾石显,实际上是出于自保。汉成帝已经决定要清除石显,而匡衡清楚,若自己不出手,石显终将把自己拉下马。若是石显自行倒台,匡衡也就可以无事。而且,匡衡并不想因为参与除掉石显而留下不良的名声。
石显死后,匡衡虽然依旧做了一段时间的官,但他之前与石显结党营私,做了许多伤天害理的事,最终被朝臣们揭发。汉成帝虽然想保他,但无力回天,匡衡最终被贬为平民,最后病死。
匡衡的经历令人唏嘘。年轻时,他因家境贫寒而通过“凿壁偷光”来读书,这一励志故事至今为人称道。然而,长大后的匡衡却成了与奸佞宦官石显狼狈为奸的大贪官。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?
“凿壁偷光”这个故事,大家耳熟能详,似乎它代表了匡衡的刻苦与智慧。但从现代眼光看,这个行为却是有些投机取巧,甚至带有一点“偷窥”的意味。毕竟,古人蜡烛贵,匡衡家里穷,买不起蜡烛,于是凿墙偷光来读书。虽然是为了学习,但这种行为在现代是难以想象的。
匡衡本身来自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,年轻时家境贫困,读书是他唯一的出路。匡衡通过努力工作赚取学费,参加了汉朝的察举制,最终得以进入仕途。然而,他并不是一开始就顺利。匡衡在年轻时多次未能通过考试,直到第九次才勉强获得丙等,成为文学卒史,做一些文书工作。虽然后来有了升职机会,但匡衡真正的上位是因为他有一项独特的才能——讲解《诗》的能力。
匡衡在讲解《诗》时深得汉元帝喜爱,并因此获得了提拔,最终成为汉朝的光禄大夫和太子少傅。匡衡的上位,除了一部分因为才学,更多的是因为他懂得如何迎合当时的皇帝汉元帝的喜好。他巧妙地通过向汉元帝上书,劝谏汉元帝关注制度和人才,使得自己获得了更高的职务。
随着匡衡的职务逐渐上升,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。虽然刚开始作为太子少傅、光禄大夫时匡衡尚算低调,但随着石显权势的膨胀,匡衡发现自己处境危险。如果再不与石显结盟,自己随时可能遭殃。于是,匡衡选择了与石显联手,开始了自己的贪腐生涯。匡衡借机排除异己,谋取个人利益。
特别是在西域的事情上,匡衡与石显联合,试图削弱一些有功之臣的权力,甚至为此让甘延寿和陈汤遭遇冤屈。这种行为为匡衡积累了许多恶名。
最终,随着汉成帝继位,匡衡的种种恶行被揭露,汉成帝虽然没有直接惩处匡衡,但他无法抵挡朝臣的压力,最终匡衡被贬为平民,并在家中病死。
匡衡从一个年轻时勤奋好学的读书人,变成一个因利益而同流合污的贪官,实则是环境使然。古代政治环境复杂,大臣们为了保命往往不得不作出妥协。匡衡的堕落,不仅仅是个人选择,更是当时社会与政治压力的产物。
发布于:天津市兴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